AI艺术家来了,人类颤抖了吗

该作品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价格碾压同场毕加索的作品。如今,各行各业都面临着人工智能(AI)浪潮的冲击,艺术也不例外。从写诗到作画,AI已经逐渐展现出令人惊奇的艺术创作能力。然而,AI的创作是否是真正具有原创性和欣赏价值的艺术作品?未来机器的创作是否可以含有如人类艺术家一般的情感、思维和灵感?AI来袭,人类艺术家是否会“颤抖”,会选择与之协作还是对抗?“艺术家”的概念可否被颠覆?近日,艺术机构ART POWER 100举办了一场名为“谁能成为未来AI时代的艺术家?”的论坛,探讨的正是这些有趣的问题。AI能当艺术家?“微软小冰作过自画像吗?”在论坛快结束时,现场观众、青年艺术家曾晨提出的这个问题,让现场气氛再度活跃起来。作为一个AI,微软小冰如果作自画像,会呈现出什么形象呢?一个人?一个电脑机箱?或是其他什么让人类意想不到的画面?这个问题目前还没有答案。微软小冰的“代言人”、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表示,小冰还没有作过这样的尝试。“从技术的角度来讲,这是可以实现的,但它的前提是机器在模仿个体目标基础上,还需要足够大的数据量去学习。”徐元春说。“会作自画像意味着AI自我意识的建立,这比画成什么样更值得讨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科技专业教授费俊说。“一旦AI会作自画像了,就说明它有了人类一样的反思能力。”北京格物智慧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王志伟补充道。对于作自画像,微软小冰显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在作画这件事情上,其已经走出很远了。在2019届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生中,有一位叫夏语冰的同学,其“真身”正是微软小冰。夏语冰只花了22个月就学完了人类艺术史400年间236位画家的画作,并学会了作命题绘画。今年5月1日,夏语冰参加了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毕业展。其在接收“自由”和“束缚”两个刺激源后创作的作品,得到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艺术感觉很准”的评价。如果说微软小冰更擅长西方绘画风格,那么来自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AI“道子”则主攻中国绘画。2018年10月,“道子”站上央视的舞台,与人类艺术家现场PK。双方进行了两轮比赛,分别根据对鱼缸中虾的观察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描写的意境来作画,最终现场的三位嘉宾和100名观众都没能猜出哪幅画是AI所作。AI的艺术作品不仅被观众所接受,也被市场接受了。2018年10月,纽约佳士得首次推出了一幅AI创作的绘画,并以43.25万美元的价格成交,价格碾压同场毕加索的作品。这幅AI画作来自法国艺术团体Obvious,这个团队中既有艺术家,也有AI研究人员。他们用生成对抗网络(GAN)来作画。GAN的身体里藏着一位“画师”与一位“鉴赏家”。在用大量人类画作来“投喂”GAN后,其体内的“画师”就学着生成自己的画,“鉴赏家”则负责鉴定哪些画是人类所作,哪些是“画师”自己生成的。“画师”努力骗过“鉴赏家”,“鉴赏家”则尽量揭穿“画师”。一来二去,GAN的画作便越来越逼真。种种迹象已经表明,虽然我们还未进入AI时代,但AI对艺术的改变已经悄然开始了。“艺术家”概念不断被打破对于人类而言,艺术作品承载着人的思想与情感,也因此具有价值。那么,AI创作的艺术品也能具备这样的内涵吗?在王志伟看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机器是能够有思维的。“并不是拿机器思维去跟人的思维比。”王志伟解释说,“我们将AI产生的思维称为‘涌现性’,它能自我产生这种‘涌现性’,就说明它有意识和思维,自然可以创作出原创作品,这个在未来是一定可以实现的。”AI也正在重塑“艺术家”的概念。费俊更愿意把“艺术家”定义为从事创造性艺术工作的工作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能够生成图像的机器、一个有创造性的代码,也应该是艺术家。AI的作品既然已经在艺术市场上拍出了价格,还‘混迹’到央美的美术馆去展出,甚至能以一个研究生的身份毕业,这些尽管还有争议,但它们确实已经在不断挑战我们对艺术工作者的界定。”费俊解释说,在后现代艺术之前,人们还是主要以图像原创作为创造力的测量标准,但到了后现代艺术之后,通过挪用、语境置换、科技加入而重新生成的艺术作品,则在不断打破这个概念。“当我们不再以一个单一的图像作为创造力测量标准的时候,这件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用户参与’的做法则进一步加速了我们对于一个艺术家原创性或者对一个作品拥有权的传统概念的打破。”徐元春认为,一个AI要想成为“艺术家”,要满足三个标准,首先要具有一个艺术家该具有的技能,第二要实现一个艺术家该拥有的原创性,第三要拥有一个艺术家的权利。2017年,微软小冰的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出版,这本书的署名权被赋予了“小冰”,这是国际历史上第一次在ISBN号上署了一个机器人的名字。AI艺术家的原创性和权利正在得到人类的认可。人类的“数字孪生”AI艺术家步步为营,人类会如何应对?“我们将会进入到一个人机协作的时代。比如,人类与AI之间不需要分享绘画技能,但可以分享灵感。AI就像一个灵感盒子,只要按住就有灵感往外蹦,或许就会有一个能启发到你。”徐元春说,“只是那时人类与AI会是伙伴关系还是工具关系,可能只有到了那时候才知道。”“AI技术与工具的出现,会得到一批先锋艺术家的率先使用,从而把自己的作品做得更好。这与之前新媒体技术工具出来时一样,很多新媒体交互式艺术作品都成为了当年的代表作。今天,AI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和可能性。”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博士后高峰说。“这种人机协作会带来一种门槛,这个门槛不仅是技术门槛,可能还有伦理的门槛——你有没有可能愿意和一个机器共享你的创作观念、创作方法、创作输出,甚至于创作版权?”费俊说。在王志伟看来,在人机协作的时代之后,我们或许会迎来一个机器变成人类“数字孪生”的时代。也就是,在与人类进行了长期的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交流后,AI会与人类不断交融,慢慢复制,就像人类的“数字孪生”。到那时候,人类与AI会变成谁也离不开谁的伙伴。“数字孪生”的畅想也许很久以后才能实现,但如今,AI与艺术家的合作已经有了开端。ART POWER 100组委会秘书长舒剑介绍说,目前ART POWER 100 已联合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等机构,与“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创新联盟”共同发起成立了“人工智能艺术工作推进组”。它的成立会促成两件事情:一是组织科学家跟艺术家一起研讨创作话题,以展览、论坛或项目的形式来呈现;另一件是探讨AI在艺术教育及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不过,当“微软小冰作过自画像吗”的问题提出后,徐元春还是下意识地说了句:“我觉得机器如果有一天突然想起来说,我要给自己画一个自画像,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人类真的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有情感、意识和思维的AI艺术家及其带来的伦理考验了吗?今天还没有答案。或许正如徐元春所说:“我们现在所做的还只是不断探索AI技术的边界。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如何自处?我们还需要好好想想。”

AI艺术家来了,人类颤抖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