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解密的直20高清细节大图来了!

国庆首秀的直20在电视机前朦朦胧胧看不清的直20终于有高清近景大镜头了!一起来欣赏吧!昨日(10.10)天津直博会现场以上图片均由《航空知识》陈肖/摄神鹰之路2013年12月23日上午11时20分许,中国新型直升机——直20成功进行了首飞。尽管当时,直20还未是军方最终的编号,但它的照片还是迅速出现在互联网上,引起众多遐想。当时有评论认为,直20将像美国的“黑鹰”直升机那样,成为我国多用途直升机的发展平台,甚至成为未来直升机的主力机型。如果把直20比作中国鹰,那么这只中国神鹰走过的道路,实际是中国直升机工业成长、成熟的真实反映。这背后的困惑、曲折、成长与收获,是一部中国迈向工业化时代的史诗。走过艰难岁月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唯一投入量产的直升机直5停产。这种上世纪50年代仿自苏联米-4的直升机属于世界直升机家族的第一代。米-4诞生前后,现代直升机常用的涡轴发动机还没有出世,能用的只有活塞式发动机。作为战后第一代苏制直升机的代表,米-4个头显得很粗笨,体积很大的ASh-82V发动机只能放在机鼻的位置,空间只够装一台,所以直5驾驶舱像个小炮楼,孤零零地坐在机鼻后上方,旋翼几乎是直接安排到“炮楼”的顶上。直5直升机的噪音高达110分贝以上,很多退役的直5老飞行员听力都不大好,跟这种离振动源很近的结构安排有很大关系,但在上世纪70年代法制“超黄蜂”和苏制米-8直升机引进以前,这是中国空军装备的主力机种。国产直-8陆军运输型直升机(前)和俄制米-17直升机也是我军陆航部队的重要装备。两种直升机都属13吨级。中国直升机工业在长期以来处于弱势地位,有深刻的历史原因。冷战期间,中国国土防空的压力很大,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退守台湾的国民党政权和美国的飞机多次侵扰大陆,刺探军情。中苏全面交恶之后,中国空军又要承担来自北方和西北边疆的空防任务。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航空工业的整体发展思路可以简单概括为重点发展用于国土防空的歼击机,直升机长期以来被理解为一种辅助性装备,发展次序很靠后。然而,直升机有多重要,无论是业内人士还是军方,都有切肤之痛。在中国直升机产业迷茫之时,世界直升机产业已经遥领先。在50年代,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技术起点与法国差不多。但是后来,在标准、规范、材料、新技术应用等方面比人家整了一大截。显然,如果单纯依靠闭门造车式的自力更生,是永远追不上国外的,而且部队迫切需要新装备,等不起。这也是上世纪80年代,引进“海豚”(即后来的直9)、“黑鹰”等一系列西方直升机的背景。一时间,中国直升机产业开始走出去,看世界,世界各大直升机厂商,也纷纷以各种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中国海军直9,是4吨级轻型舰载直升机,航程较近,反潜能力受限。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直升机产业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关键性转机,在1985年获得中央批复的直升机系列发展规 划里,明确提出了发展1吨级、2吨级,4吨级、13吨级直升机的概念,为日后中国直升机系列化发展态势奠定了基础。1986年,中国空军直升机部队被单独剥离出来,成立隶属于陆军的陆军航空兵部队,中国直升机产业的需求前景进一步明确。今天看,对外合作,先引进,后吸收,最后实现自主创新,这是中国直升机工业为具有战略意义的一步。通是八面灵通的通恰恰就是在汶川地震之后,高层决策者终于清晰认识到直升机的重要性。获得国家大力支持的中国直升机工业开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30年改革开放的技术积累,宏观政策的变化,中国通用航空市场的逐渐崛起,使中国直升机的发展迎来了转折性的战略机遇。如果汶川地震凸显了中国直升机发展的困境,那么直20才是真正突破这种困境的矛头。直8太老,直9太小,直10只能打仗。只有发展通用型直升机平台,同时考虑能将之发展出民用型号,盯住低空开放后的民机市场,直20的发展才能避免军长民短的瘸腿现象,做到有戏唱,并成为最叫座的名角儿。对于发展多用途通用型直升机,总参陆航部原部长马湘生将军表示,应该集中精力,发展出一种“三军通用型”直升机。马将军说:“我本来提出来的概念是‘战术突击型’直升机,这种直升机8-10吨,像‘黑鹰’一样,首先有一定机动能力、隐身能力,(发动机)有一定的剩余功率。在这个前提下,用这个平台,加上先进航电设备和武器,我就能够看得远,打得远。我不能跟你比筋斗,横滚,但我能早发现你,早打掉你,这不也是一种“撒手锏”吗?(平合)装上特殊设备,就能当勤务机,什么(特殊设备)都不装,还能运人。”如果马将军没有特指,直20将是目前国内唯一符合他有关“三军通用型”直升机描述的机种。(注:本文内容部分来自《航空知识》阅兵增刊)

刚解密的直20高清细节大图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