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刘有成(二)
刘有成:为祖国耕耘自由基(二)
念祖国归心似箭,大西北建功立业身在异国,心在故乡。刘有成到美国后不久便得知了新中国成立的消息,欣喜万分,立即想着回国,但因有约在先,他只好耐心把在西北大学的研究工作做完。1951年,他着手办理回国手续,预订了10月份的船票,计划从旧金山乘轮船回国。可是就在即将离开的前几天,刘有成突然接到美国移民局的一封信,命令他不得擅自离开美国,并注明如果企图离开,将罚5000美元并判刑。此事对刘有成打击重大,“经过这件事以后,我的意志却更加地坚定了,不管怎样,我一定要争取回到祖国的怀抱。”刘有成回忆说。经多次与移民局交涉无果,刘有成不得不留下来继续进行研究工作。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后,美国政府同意分批放中国留美人员回国。刘有成得到消息后,立即辞掉工作,订了回国船票。11月28日,他搭乘“威尔逊总统号”从旧金山起程回国。经过20多天的海上航行,于12月20日晚上到达香港。刘有成等人从九龙上岸后, 连夜搭火车赶到深圳,第二天早晨乘火车到广州。离家十年的游子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1954年,广东省教育厅发给刘有成的回国人员证明书。1955年1月,刘有成在北京向高等教育部报到。高等教育部的李云扬司长希望刘有成到兰州大学(以下简称兰大)工作, 刘有成坦然接受了建议。“我们那时回国的人,回来的目的就是要回到中国来。到哪工作,我服从分配。祖国哪里最需要, 我就到哪里去。”刘有成坚定地说。他说服在南京工作的爱人,带着儿子和岳母, 一家老少四口从南京搭乘开往兰州的火车,加入到建设大西北的行列。20世纪50年代,兰州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都很艰苦。刘有成回忆道:“我们刚去兰州的时候,城市建设比较落后,连自来水都没有,都是从黄河打上来的水, 需要放进水缸里打明矾澄清后才能喝。当时公共汽车也比较少,出门有时候得乘马拉车。”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中,刘有成白手起家,创建了国内第一个自由基化学研究小组。1956年刘有成被评为教授。为了配合兰州化工厂和兰州炼油厂的石油科研需求,刘有成开展了石油化学专门化教育,招收学生,培养急需人才。他还登台授课,为第一班学生讲授有机物化学结构理论和石油化学课程。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化学系主任左宗杞被划为“右派”,刘有成担任系主任,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然而,在接下来的“大跃进”“插红旗拔白旗”运动中,刘有成与广大科技工作者一样,经受了巨大的“折腾”。由于“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打乱了正常的科研工作秩序,挫伤了广大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党中央于 1962年召开了“广州会议”,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刘有成应邀参加会议,聆听了周恩来总理所作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讲话。他回忆说:“周总理的讲话很有深度,令人感到亲切,受到鼓舞,是我一生中听过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最感动人的一次讲话,觉得非常有意义,使我终生受益。”“广州会议”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但好景不长,1966年爆发的“文革”对科技和教育界造成了巨大冲击,刘有成也遭受打击,历尽磨难。但是,他矢志不改报国愿,始终坚定跟党走。在科学的春天里,刘有成恢复工作。他迅速重整旗鼓,全力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在自由基化学、单电子转移反应、辅酶NADH模型还原反应机理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科研成果,相继荣获甘肃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981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年)和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7年、1995年)等奖项。同时,他还积极参加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部门的各种会议,参与了大量的学术咨询和服务工作,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和高等教育事业出谋划策,作出了应有贡献。为了与国内外同行建立学术交流,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刘有成积极参加了各种国内外学术会议,在了解最新学术动态的同时, 向学界同行积极介绍兰大有机化学的科研成果,扩大影响。1985年, 刘有成与加拿大皇后大学化学系尹国声(Jeffrey K.S. Wan)教授合作, 在兰大成功举办了“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为发展自由基化学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打开了局面。这次会议也成为中国自由基化学发展的新起点。1985年,刘有成在“国际自由基化学研讨会”开幕式上致辞。兰大的有机化学学科拥有天然有机、物理有机、有机分析和有机合成四个研究方向,分别由朱子清、刘有成、陈耀祖和黄文魁教授带领各自的科研团队,齐头并进地发展。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1983年兰大有机化学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在当时全国高校中,有机化学被评定为国家重点学科的只有兰大、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学校。坐落在大西北的兰大有机化学能入围首批国家重点学科,决非易事。1985年国家计委决定在高校和研究所建立首批若干所国家重点实验室,正是有了前期的积累,兰大的应用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现为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被列入其中。刘有成担任实验室首任主任兼学术委员会主任,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归故里老骥伏枥,带团队再谱新篇1994年孟春,74岁的刘有成告别工作39年的兰大,叶落归根,回到中学读书之地合肥,加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虽已至古稀之年,他并不是想着到中科大养老,而是开创了一番崭新的事业。1995年,刘有成(前排左二)在中科大接待诺贝尔化学奖得主R.Marcus教授。那时中科大的有机化学方向只有一个教研室,课程很少,没有专业学生,科研十分薄弱。刘有成来到中科大,着手补起有机化学这块短板。他除了继续加强教学工作,更重要的是迅速建立起学术团队,开展科学研究,由此带动了中科大有机化学的快速发展:1998年有机化学获得了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评为安徽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与原有的无机化学和化学物理两个国家重点学科相配合,中科大的化学拥有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而成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大大提升了在全国高校中的地位。作为化学教育家,刘有成从兰大到中科大,登台执教半个世纪,培养了50多位硕、博士研究生。他们中已有多位成长为国内外有机化学界的杰出学者,可谓桃李满天下。2008年仲秋,在中科大建校五十周年庆典之际,刘有成拿出30万积蓄捐献给学校,设立“刘有成奖学金”,奖励给贫困学生,让他们安心读书。他说:“我出生于清贫的书香世家,没钱念书,只有靠奖学金才能完成学业,并且出国深造,这些难得的机遇是我料想不到的。在长达五十多年的工作时间里,我体会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这一真谛。”20世纪90年代,刘有成在实验室指导研究生从事研究工作。诚如刘有成所言:“我走过的路是和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荣辱与共的。”90多年的岁月,一路走过来,他所经历的曲折跌宕、酸甜苦辣,非亲身经历者是难以体验的。回顾刘有成经历丰富的一生,不仅可以看出他为中国的科学和教育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而且可以发现他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和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科学精神,堪为典范,是中国科学界的宝贵财富。主编:张藜出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授权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