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永华:航天世界里我们不孤独
刷新重试诊断code:vid:uuid:requestId:播放时间:提示信息00:00 / 03:27确认取消谭永华,江苏扬州人,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六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他带领团队完成了以“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我国新一代大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和“长征七号”为代表的十余项宇航发射任务。他的研究成果曾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一等奖,谭永华多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称号,其火箭发动机参加飞行至今保持着100%的成功纪录,被业界称之为“中国航天液体动力事业掌门人”。谭永华一次设计一次成功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与陕南地缘交界带的凤县,深藏于莽莽秦岭群山之间。这里古称“凤州”,是古都长安通往巴蜀的必经之地,有“秦蜀咽喉“之称。在凤县,有一座没有名字的专用火车站,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一辆载有特殊燃料的转运车从这里开往秦岭深处,50年来从未间断。这个位于秦岭深山基地曾是中国最大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研制基地,也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六院的前身,它见证了中国液体火箭发动机专家谭永华的奋斗青春。“离西安300多公里,最苦的时候粮食、蔬菜等所有物资都要从山外运进去,每家吃的都一样。”1987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的谭永华服从组织分配,义无反顾地来到了这里,成为一名液体火箭发动机设计员。秦岭深山里的那份清苦,让这个习惯了仰望星空的年轻人多了一份执着与专注。“在山里待过,感悟和体会确实是不一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用于发射“澳星”的长二捆火箭发动机研制工作全面铺开,年轻的设计师谭永华担负着设计该型发动机用三叉梁式助推器机架的设计任务。长征二号捆绑运载火箭发射“澳星”升空时间紧、任务重,又没有多少可以参考的设计资料,压力就像一块磐石,沉沉地压在谭永华的心上!他像是一个上紧发条的机器人,没有休息日、没有节假日,完全融入到由数据和图纸构筑的世界里。“我认为,做科技必须得更加务实、更加紧密结合实际、更加严谨,你只有充分掌握、了解了薄弱环节,才能改进,才能提高。”一年多的时间,他运用了结构力学中的超静定原理圆满地完成了这项设计任务,获得了“一次设计一次成功”,并通过这一设计成功地将杨利伟送入太空。为此,年轻的谭永华荣获了航天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严细慎实搞研究1993年后,谭永华不仅成长为一名型号主任设计师,也逐渐担负起设计室主任、副所长、所长等一系列重要职务。然而,高科技也总是与高风险如影随形。1997年3月,一次试车过程中,用于载人航天工程的二级火箭发动机发生猛烈爆炸!能否迅速地找到爆炸原因、消除隐患?谭永华36个小时没有合眼。“整个团队当天晚上都没有休息,领导组织我们夜以继日来分析、来攻关,把西安的老专家都请到我们的工作地点。”每临大事有静气,是谭永华的性格本色。他和团队经过细致的检查,发现爆炸是由于发动机涡轮盘出现裂纹所致。谭永华没有让这个隐患轻易地通过,一个重大的质量隐患就被严谨的倒查工作逼出水面。“深入地分析、查找了具体的原因,解决以后为后续载人航天连续成功奠定了基础。”2001年,谭永华担任总指挥的新型发动机在整机试车中又接连出现4次爆炸,研制工作引来诸多非议。甚至有人公开质疑,中国人能研制出这么先进的发动机吗?这让刚刚担任航天六院副院长的谭永华彻夜难眠。“应该说整个运载火箭是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发动机是火箭的心脏,而且是不能有冗余的。我们对发动机的可靠性要求是非常之严的,每一个环节、每一个细节都要高度地重视。”关键时刻,谭永华提出:技术问题还得要从技术上下功夫。在半年多时间内,他和研制人员一起,潜心梳理研制过程,尽力吃透关键技术,终于突破了新型发动机的瓶颈问题。“找到它的薄弱环节,找到问题根源,每一位同志都必须做到严、细、慎、实。”从此,新型发动机研制势如破竹,节节取胜。使我国成为继俄罗斯之后第二个掌握这种尖端火箭发动机核心技术的国家,为我国研制以长征五号、六号、七号为代表的新一代运载火箭奠定了坚实的动力技术基础。潜心打造智能发动机2018年1月8日,由航天六院研制的120吨液氧煤油发动机项目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荣获“国家科技技术进步一等奖”。星汉灿烂,深空浩渺,迈向航空航天强国,中国已发动引擎、全速前进。可谭永华知道,太空探索永无止境,仰望星空,他有更多的梦想与期许。谭永华说:“过去发动机行业领域属于传统的机械行业,你要适应智能时代发展的要求,要把机械变机电,目标就是要研制智能发动机。”世界是五彩斑斓的,而科研工作却很纯粹,投身于航天事业,谭永华能回到家乡的机会很少。致力于军民融合、产业报国的谭永华还为家乡的科技创新提出他的建议。“关键就是怎么样吸引人才,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吸引人才,形成人才的聚集效应。”短短半小时的采访,谭院长留下了很多金句。他说航天的世界很纯粹,也留不得半点冗余。习惯了仰望星空的航天人谭永华其实并不孤独,响彻秦岭深处的发动机轰鸣,也和一千多公里外的运河水声同频。把自己的名字镌刻在航空航天大国重器的“英雄谱”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扬州人用一颗坚韧的报国心,留下了一串笔直而坚实的脚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