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匣子”护航文物运输
随着文博单位间联合办展、巡展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文物有机会从深宅大院的库房中走出来,与更多的观众见面。文物远行不是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每一次文物的出库“通关”,文博工作者都需要大量准备工作,每一个步骤用“如履薄冰”来形容毫不为过。目的都是为了避免和减少文物在外展运输中的损害风险。文物运输包装规范告诉我们,文物包装、装箱完毕后,包装箱的搬移、装车,以及运输搬运的动作要轻、要稳。运输过程要减少颠簸震荡及车辆产生的重力加速度对文物造成的不必要损害。如果文物运输途中发现损坏,且运输过程缺乏对文物状态实时变化的监督和评估,文物何时受损、因何受损很难在事故发生后回溯,也无法厘清责任。为了能让整个运输搬运过程中的情况更加明晰,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文物保护保管部联合广州越鼎智能公司,自主设计开发出一套文物运输风险实时监测系统。将物联网、互联网、无线传输等新技术应用于文物运输的实时监测中,探索建立智慧文物运输安全监测系统。通过实时获取文物运输环境及物理状态数据,规范文物运输行为,减少文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微破坏”现象,大幅降低文物外展事故概率,全面提升文物运输的信息化管理和保护、监管水平。博物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运输监测时,会在文物运输箱上安装一个数据采集盒终端。它就像是文物运输版本的“智能手环”,可以监测文物运输安全的各种“健康”情况。数据采集盒集成了温湿度、振动监测等多种传感器设备,实时监测记录文物运输、搬运等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信息,包含冲击振动方向、幅度、持续时间,倾斜和滚动角度,文物温湿度环境等数据。平台根据传感器远程回传参数,自动生成文物振动冲击图谱、文物温湿度环境变化监控图谱、事件追溯图谱及运输预警事件地图信息。核心监测设备在监测系统应用于文物运输监测前,工作人员首先进行运输包装实验,采用运输文物质地相近的器物,模拟运输过程,通过实验找出文物包装的设计缺陷、运输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预见文物在运输过程中的损失。配套数据采集盒安装的同时,文物运输箱上也相应贴上冲击监测、倾倒显示等指示标签,给运输操作人员更加清晰的警告和说明。一旦在运输或搬运过程中出现过度操作,标签通过变色显示等不可逆过程,会在运输箱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文物运输监测显示标签文物运输监测显示标签文物运输监测显示标签随后,在馆藏瓷枕以及南越王墓出土文物复制件外展运输途中,监测系统投入应用。当文物结束旅程后,存储备份的文物运输数据可导出生成报告。由多次运输旅程积累下的数据形成数据库,可供专业技术人员就文物损坏来源和环境事件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为未来的文物包装和运输提供经验指导。几番应用探索之后,技术人员对文物运输安全监测系统进行改进。通过内置的GPS跟踪模块,工作人员在手机或电脑上,就能够根据文物运输路线地图,追踪千里之外的文物相关运输状况。一旦监测数据超过预先设置的阈值,就会立即向相关负责人发送预警信息,以便现场运输人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来规避风险。运输车厢内也安装红外视频记录仪,当有超过阈值事件发生时,可拦截影像图片,让相关负责人直观地通过影像信息对车厢状况做出判断。在最近刚刚开展的长沙窑瓷器精品展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通过该套文物运输安全实时监测系统,对从长沙博物馆运输来馆的文物,进行了实时追踪,实现对运输任务、运输文物、运输车辆设备、运输司机的在途管理。文物运输轨迹追踪图在日后的文物运输保护研究工作中,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将根据文物体积、质量、质地等因素的不同,对运输过程中的敏感环境数据进行深入研究,同时不断完善提升文物运输监测的系统功能,加强文物安全的科技创新,开发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物保护装备,促进文物预防性保护、文物安全、文物运输、文物管理等专有装备应用,以实现对每一件外出文物的定制化、精细化的监测保护。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和红线。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文物运输安全实时监测系统如“千里眼”一般,对运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点进行实时把控和防范,让参与文物管理、展示、保护及运输的各方,都可以及时清晰地了解文物在途状态的全部信息。博物馆相关管理人员可通过远程掌握文物运输状态,实时查看运输车厢内视频、温湿度、稳定性等信息,辅助承运单位,规划运输路线,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规避文物安全隐患;多次运输旅程积累下的运输数据分析,可为文物保护专家就文物本体在运输过程中的精细化保护提供数据支撑,进而实现对文物安全的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