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荣:浇开农业科技之花
刘文荣深入田间地头查看农作物长势。刘文荣,中共党员,重庆市城口县修齐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自1986年退伍转业到修齐镇工作以来,他默默无闻扎根基层,将大半辈子心血奉献在农业农村工作上,用青春和汗水致力于农业科技推广普及事业,带领农民群众辛勤耕耘,极大地促进了修齐镇农业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9月,刘文荣荣获“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提名奖。刘文荣(右一)在田间地头指导农民播种。从退伍军人到农技员走出大山,是每一个身处偏远深山年轻人的最大愿望。青年时期的刘文荣也不例外,渴望走出去见世面、学才能。1981年10月,高中毕业的刘文荣应征入伍,当穿上绿军装的那一刻,他兴奋地跳了起来,儿时的梦想得以实现,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战士。在部队他服从命令,刻苦训练,努力学习,多次受到部队嘉奖和首长表扬,还在部队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的4年时间,是我人生中最值得回忆和自豪的军旅生涯,不仅学到了军事方面的知识,而且磨炼了执着坚毅、吃苦耐劳的品质,更坚定了人生信念。”谈起在部队的美好时光,刘文荣满脸的欢欣与激动。1985年10月,刘文荣从部队退伍回到城口。军人的作风和品质深深影响着他,1986年,县农业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农业技术员,刘文荣凭着优异的成绩考入原修齐区杉木乡农技站,从此成为了一名农技员。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4年。刘文荣(右二)在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为特色农业学习钻研初到农技站,刘文荣仍把自己当一名新兵,虚心向站里老同志学习请教,苦活累活他都抢着干,别人不愿做的事他主动揽。很快,刘文荣成了大家最喜欢的年轻人。服务农业是一件苦差事,常常要顶着烈日到农田地头指导农民播种、插秧、除草、施肥,冒雨到村里查看农作物长势情况。特别是遇到洪灾、干旱、虫灾等异常年份,农技工作就更为辛苦。刘文荣(左一)顶着烈日在农田地头亲自示范、指导播种。“那时,我二三十岁精力充沛,有使不完的劲。从内心来讲,对家乡的农村土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自己经常白天到地里现场指导农民如何用化肥、怎样科学用农药,晚上回来就学习农业农技方面的知识,看书要看到凌晨才休息。”刘文荣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农业渐渐失去了优势,种田耕地受到影响,青壮年人留在农村的越来越少。如何发展农业,成了农业服务中心的重要任务。于是,刘文荣带领中心农技员,开始学习钻研特色农业,指导农民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极大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近年来,修齐镇按照“科技驱动、大户带动、干群联动”的思路,大力培育城口县山地特色产业示范区。目前,全镇的生猪、中蜂、食用菌、果蔬、水稻、特色小杂粮等特色产业已初具规模、产生效益。花菇产业规模达100万袋,带动120多名村民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2.6万元,集体经济收益248万元,901户建卡贫困户户均分红1000元;生猪产业规模超过1万头,100余家养殖大户平均创收10万余元;苦荞、紫苏等特色小杂粮产业规模超过3000亩,400余户种植户平均增收6000余元。修齐镇花菇基地喜获丰收,志愿者帮忙采收。用毕生心血推广农技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如何让农业稳、农民富、农村美,作为身处一线的农服中心主任,刘文荣带领同事们一道,想方设法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三年来,他们开展农技上门服务上千次,定期给农民传授科学选种育苗、防治病虫害、修枝整形、防涝抗旱等知识,从根本上扭转了全镇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现象,刘文荣大力推广发展有机农业的理念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农业产业效益也随之大幅提升。近年来,刘文荣积极争取在修齐镇建立玉米、苦荞、马铃薯、水稻等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目前,在白果村、枇杷村建立了科技试验基地60亩,开展区域试验示范玉米新品种58个,最高产量达680公斤每亩,开展区域试验示范苦荞新品种25个,亩产增产约50公斤。开展马铃薯换种试验6000多亩,换种120多吨,增加产量50多万吨,通过换种试验,镇内的马铃薯实现了无重大病害目标。修齐镇水稻基地。2019年9月,刘文荣荣获“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提名奖。面对这些农业科技推广取得的丰硕成果,刘文荣认为:“做好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需要一大批不计名利、不计得失、热爱农业的农技人员。”在刘文荣34年的农村工作中,有过几次离开农村到县城工作的机会,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很喜欢跟农民打交道,也很热爱农村工作,自己一直坚守的信念不容违背。”也许,这就是刘文荣的初心和动力源泉——来自农村、回归农村、服务农村。2019年9月,刘文荣(左五)荣获“重庆市最美科普志愿者”提名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