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离不开工程科学
11月29日,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首次举办工程科学论坛。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原院长路甬祥院士在给论坛的贺信中指出:“中国不仅是一个工程大国,而且正阔步走在建设工程强国的道路上。加强工程科学研究也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理论问题,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意义。”“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在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和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指导下举办,是科学家、工程家、企业家、哲学家和社会各界跨学科交流的学术平台,致力于繁荣和发展中国的工程科学,落实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打造国际工程界的中国学派。工程科学,顾名思义,就是关于工程的科学,或工程中的科学,是区别于以人的兴趣作为动机的传统自然科学的另一类科学。早在1947年钱学森先生就曾提出过这个概念。然而究竟什么是工程科学,人们还从来没有仔细深究过。随着中国工程实践的飞速发展,工程界不仅对于工程技术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对于工程理论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中国工程实践对于科技的全方位需求与中国科技本身的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工程科学高峰论坛”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从科技发展战略层面讲,工程科学是当代中国的科技体系结构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抓手。当代中国工程实践已经走到一个重要转折点上,这就是从过去仿制、跟踪到不能仿制、无法跟踪。未来的工程实践需要中国的工程师自己独立地走,需要走出一条中国工程师自己的路。因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必须从过去以工程技术为核心全面转向以工程科学作为核心,实现科技体系结构的转型升级。从科技发展战术层面讲,工程科学是当代中国加快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必由之路。芯片、光刻机、操作系统、航空发动机短舱等一系列所谓关键核心技术,都属于工程科学领域的问题。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谈到芯片问题时曾说:“自研芯片光砸钱不行,企业更需要物理学家、数学家等。”这里所谓物理学家、数学家,显然还不是那种纯粹自然科学意义上的物理学家、数学家,而首先是工程科学领域工作的工程物理学家与工程数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