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申泮文(二)

申泮文:“允公允能”世纪路(二)

深耕教育春蚕吐丝申泮文从教起始于1942年到兰州女中做兼职化学教员,至耄耋之年仍坚持给本科生授课。从教七十余年,他从未离开过讲台,对教学工作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曾说:“如果从科学家和教育家两个身份中选择,我宁愿做一名教育家。”1984年7月,申泮文去加拿大多伦多参加第五届世界氢能会议,回程时访问了美国密歇根(Michigan)大学。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他为这一教学方法深深触动,并敏锐地意识到,计算机的发展将给化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他当即邀请指导教师巴特勒访华。次年巴特勒夫妇应邀来南开大学讲学,后又到全国多个院校演讲,在国内第一次作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推广工作。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开始在中国普及,申泮文意识到国内发展计算机教学、科研的时代已经到来。他走在时代前列,以80岁的高龄开始学习计算机的使用,90年代末以85岁的高龄开始学习上网。他上网查阅了美国多所著名高校化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课程内容,从国内几十年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中,开始“睁眼看世界高等化学教育”,发现我国的化学高等教育与世界水平相比,存在非常大的差距。总结起来有:1952年起我国把高等化学教育的第一门课错误地定为“无机化学”(主要是元素化学),其实应该是General Chemistry; 而这一门课我国又错误地翻译为“普通化学”,实际上应该是 “化学总论”或“化学概论”;国外高校在上世纪80年代取消了定量分析化学课程,但在中国仍然一直保留。进入21世纪,量子化学、计算机化学、绿色化学以及与化学有关的交叉学科成为化学研究新的方向,且化学正逐渐向生命科学靠拢,这些重要的事实在国内高等化学教育中没有体现。2010年10月14日,南开大学化学系60级学生聚会,申泮文带领往日的学生高唱南开校歌。为应对我国高等化学教育落后的现状,自本世纪初起,申泮文开始在南开大学进行化学教育改革。他设计出新的教学方案,着重建设高等化学第一门课“化学概论”,重新编写教材,强调对计算机化学、量子化学、绿色化学等化学新兴领域的教学。在十余年的时间里,编写出版了以《近代化学导论》《化学元素周期系》(软件)为代表的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和电子课件等27部32卷册,两次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一次获得二等奖。有改革就有矛盾和分歧。申泮文的教学改革计划实施时曾遇到很多阻力, 经历了许多尖锐的斗争。但他以项羽“彼可取而代之”的英雄气概,锉而愈勇,勇而弥坚,一点一点地克服困难。2011年,申泮文的改革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关怀,允许他的“化学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在国家的教育体制改革计划中正式立项。多年来在小范围的自主教改活动,终于得到了教育部的正式承认。2012年2月,申泮文突发大面积心梗,至今仍在天津市医科大学总医院养病。但他在病中始终不忘他倾注了晚年所有心血的教学改革,虽精力下降,但依然思维活跃,仍在为教改事业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翻译工作独树一帜申泮文是一名翻译家,一生中三分之一的工作时间都用在翻译上。《中国翻译家辞典》对他的记述是:“申泮文是一位有能力的集体翻译工作的组织者,他所组织的翻译工作以快速和文笔流畅著称。”他的翻译之路颇具传奇性。1934年他在上高二时,经“一个暑假的胜利”,从英语交白卷变成英语“好学生”;1952年在病中参加学习班,18天“速成”俄语后,在1952—1959年间翻译出版苏联教材12部16卷册300余万字;1978年,组织“大兵团作战”,创造了四个半月翻译105万字《普通化学》的美谈。值得一提的是,申泮文持续近三十年的一项翻译工作—美国化学会《无机合成》丛书的翻译。这是在20世纪50年代,申泮文注意到了美国化学会每年一卷出版的丛书《无机合成》。考虑到无机合成属于无机化学发展的最基础的内容,同时他也乐于动手、喜欢实验,便有了翻译它的想法。1956年,申泮文给科学出版社写信,说他愿意把这套书翻译成中文介绍到国内。科学出版社同意出版。申泮文组织翻译工作的突出特点是“大兵团作战”,即组织教师、学生们一起来参加。通常的做法是,将外文书稿复印下来分给大家,大家分头翻译。译文初稿汇到他这里,他来修改、润色、统稿。因为利用了集体的力量,同时自己夜以继日的努力,使得工作可以快速、优质地完成。这种集体翻译的工作方式,在全国来说独树一帜。《无机合成》就是集体翻译的成果。在“文革”前出版了1~5卷,主要参与者是南开大学化学系的龚毅生、张允什等。“文革”开始后工作暂停。1970年申泮文被“解放”之后,又开始组织老师脱离政治斗争搞翻译。他组织教师、学生几个人合作翻译一本,他来修改。第13卷3个月完成,参加翻译的有张靓华等11位教师。第14卷的翻译工作甚至有车云霞等18个工农兵学员参与。那时候科学出版社工作也没停,“文革”期间出版了第6卷、第7卷和第11卷。“文革”后工作恢复,立即在1977年出版了第8、9、10、13卷,1979年出版了第12卷。这套丛书的持续出版,对申泮文调回南开大学、当选学部委员有积极的影响。1978年底,他回到南开大学后,翻译工作主战场转移到天津。除组织南开化学系的教师们翻译外,申泮文与山西大学、河北工学院、天津医学院等单位的人建立并保持着合作关系。从1959年9月《无机合成》第1卷出版,至1987年8月第19卷结束(第20卷于1986年出版),这一工作持续了近三十年。这20本书为我国无机化学的发展曾经起了很好的作用,同时翻译工作也提高了翻译者的科学研究水平,培养出许多人才。《无机合成》翻译工作是申泮文“大兵团作战”工作方法的典型代表。他的这一思想来自于南开学校重视实践、重视团队协作的优秀教育思想。他常说:“公能校训已融化在我的血液中,我的一生无愧于老校长的教诲,无愧于南开”。《无机合成》1~20卷(科学出版社,1959年9月—1987年8月)主编:张藜出处:《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授权方: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跨越时代的百位中国科学家:申泮文(二)